4月13日,央视科教频道(CCTV-10)《解码科技史》栏目在“读懂你的脑电波”专题节目中报道了我校谢松云团队脑控技术、李学龙团队导盲犬成果。本期节目介绍了脑机接口技术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场景。人类对脑电波的发现帮助科学家发明了脑机接口技术。这项技术可以帮助人类用思维控制打字、行走、踢球,甚至还能用思维控制小型无人机飞行。节目中展示了我校谢松云团队脑控技术的系列研究成果和李学龙团队研制的智能导盲犬,具体报道如下。
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实验楼中,一场特殊的测试正在上演。3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并在空中不断变换着队形,时而高低错落有致,时而整体前后飞行,甚至还会翻个跟头。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操控着竟然没有使用遥控器。原来,这些无人机的起飞、编队完全是凭借大脑在操控。

这个团队的带头人谢松云是西北工业大学的教授。她在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做博士后研究时,接触到了脑科学,他的研究方向是脑功能信息与图像处理。她发现通过对磁共振图像的处理和分析,竟然可以看到你在想什么,感觉很有兴趣。谢松云在回国之后便继续相关的研究。而她想做的是,将这些科学技术转为实际应用。于是,她创建了神经信息实验室。从此开始了对意念控制的追求。


节目中,展示了谢松云教授团队的三个研究成果的测试实验,分别是:用大脑与人工智能技术协同控制多架无人机;将脑电波、眼动等生物信号与已有的智能监控系系统相结合,在人类开车驾驶时实现及时的分心监测和报警预警;通过机器狗、机械臂和机器人帮助老年人实现搬运日常所需的生活物品。



脑控技术的持续发展,使得科学家将它的应用投向了一个特殊群体——盲人。一直以来,对于全球5000多万盲人来说,重见光明似乎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西北工业大学光电与智能研究院师生专门为盲人研制出了智能导盲犬,使它可以与主人实现人机交互、智能乘梯、过马路等等一系列功能,极大方便了盲人的生活和出行。

以下是报道完整链接:
https://tv.cctv.com/2024/04/13/VIDEd0Mtzw0v26ShuirlsYmD240413.shtml
(文字:薛杨;审核:马西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