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红色文化、感悟红色精神,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寻文化烙印,承革命薪火”暑期社会实践队于7月16日在陕西、新疆、云南、湖北、安徽等全国多地开展了以线上实践为主体,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学习强国等平台,线上讨论、发放问卷、线下采访及实地考察等方式,调查了解家乡的红色文化建设情况。下面,实践队员王艺霏、张栩瑶带领大家走近实践第一站——陕西省中的红色文化!
炕桌书豪情,革命励万代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着这样一方木质小炕桌。小炕桌表面漆木色相间,较为陈旧。1936年2月,毛泽东、彭德怀率领东征部队来到距离黄河不远的清涧县袁家沟村,恰逢陕北降下瑞雪。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和革命任务,毛泽东同志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随后在这张小炕桌上,毛泽东绘制了红军东征抗日的蓝图,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名篇——《沁园春•雪》,以宏伟的气魄写出对于壮丽山河的赞美,充分表达了当代无产阶级英雄和革命人民的豪情壮志。小炕桌脱落的漆皮体现出红军战士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辛。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战士们还能不畏苦难、不怕牺牲,为国家和人民谋幸福,这就是红军战士的坚定信仰,小炕桌中蕴含的延安精神!
小炕桌(图源:网页)
毛泽东《沁园春·雪》
薪火燃心中,精神代代传
接下来,实践队员王艺霏、张栩瑶在线下前往位于西安市的红色基地——八路军办事处纪念馆进行实地参观学习。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主要工作是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输送进步青年去延安,为陕甘宁边区和前方转送战争物资。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彭德怀、叶剑英、邓小平等多次来此,并指导工作。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建于1959年,这里记录了八路军西安办事处1936年到1946年间作为“红色堡垒”、“红色兵站”、“红色桥梁”的历史,被誉为“昔日红色桥梁,今日传统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拍摄)
随后,实践队员王艺霏、张栩瑶对参观群众进行了采访,了解大家对于红色文化的建设情况的看法。一位老爷爷说:“红色精神是积极向上、历久弥坚的,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的人,都需要学习这种艰苦奋斗、勇于拼搏的精神,这也是现在红色纪念馆建设的初衷。咱们陕西西安、延安都是重要的革命圣地,红色教育在延安更是成为了一种品牌,这就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非常好的方式。”
经过本次的实践,实践队员王艺霏、张栩瑶更深地了解了红色精神的传承与意义,感悟到红色文化的发展及精髓。作为当代青年,应充分利用现有的红色建设资源,真正做到“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这种精神力量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需要先继承,学习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普遍真理和正确的价值观,而后再创新,从而更加自信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让青年的力量在这种继承和发扬中不断壮大,代代传承!
撰稿人:王艺霏、张栩瑶
审核:彭亮、王丽、樊晔